我国作为东方文明的主要源头,诞生了其特有的建筑文化,这就是中国的木屋文化,木材是中国传统建筑材料的主材,这不仅体现在全国范围内,在川渝地区更为如此,资源丰富,取材方便,同时其本身更具有足够的强度与韧性,能良好的适应地理气候与环境,且便于加工,这无疑都决定了木屋不可取代的地位与影响。
川渝地区的传统建筑,受地域文化、经济条件、建造技术和地理条件的影响,在这些传统建筑中,木屋占有较大比例,并且在近代又发展出砖木屋形式,甚至在某些特定的地区,还有以竹、石材、泥土为主要结构的建筑。由此从川渝传统建筑的发展来看,在充分发挥了木材的特性的同时,整个建筑体系的发展脉络也以木屋为中心。
文章将川渝传统木屋的发展从时间上分为了四个主要阶段,分别进行研究,旨在对川渝传统木屋体系进行一种合理化的梳理,找到传统地域文化在川渝木屋创作中的关联,从而为后面的研究奠定坚持的理论基础。
(1) 先秦时期的干栏木屋雏形
长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秦以前,川渝地区以“巴”文化为中心,此时的巴文化属于土著文化,长江流域的各区文化由水脉相成,而川渝就位于长江的上游,多种文化的融合共荣使川渝木屋的发展源远流长,经考古证实,在旧石器时代(约十万年前)川渝地区就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文明遗迹,人们主要采用穴居的方式利用天然屏障来居住和躲避。到了新石器时期(公元前 7000—4000 年前),受惠于生产力的提高生产方式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有所改善,人口急剧增加,人们开始规模化聚集从事生产劳作,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原始聚落,数量也比较多,人群的聚集促进了人们对居住模式与空间的思考,人们摆脱了原始洞穴的居住模式,开始有意识的进行一些建筑活动,如考古出土的巫山县锁龙遗址,在遗址的中心地区发现30平米左右大小的房址一处,考古学家推测为是川渝木屋产生的初期形态——地面式木骨泥墙建筑。从早期中华文明来看,木梁架关系、人字木坡顶是中原文化下传统木屋的主要特征,川渝地区的早期木屋与其相似并在修筑手法上较为成熟。如考古发掘出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新石器时代)出土的许多地面建筑遗址证明此时川渝木屋采用木骨泥墙作为墙体且房屋结构形式已经是榫卯木屋和搭接木屋。
川渝地区气候环境湿热多雨为干栏木屋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干栏木屋对川渝地形气候的适应性使得其在川渝地区被广泛应用,成为我国干栏木屋的主要发展区[11]。如成都十二桥遗址出土发现的干栏木屋(商周时期),房屋底层不住人并架空,木柱密布排列将房屋主体部分托起,出土的方形断面的房屋木地梁孔眼打凿方正、加工手法规整,证实人们对木构技艺的掌握已经比较先进成熟。可见这种房屋形式很好的适应了川渝地区潮湿多雨的自然环境,底层架空的处理有利于人们躲避虫兽和去除湿气并且帮助空气自动流通。从遗址出土的干栏木屋遗址来看,建筑的格局还具有现代川渝民居的影子,所以其对川渝地区传统木屋发展的研究探讨具有深远的意义。从这些遗址实证中我们得知川渝传统木屋出现是伴随自然地理环境与生产力的提高产生的,“从体系上说,它已表现出穴居体系和干栏木屋体系在同一地区的综合发展,而又以干栏木屋体系为主的特征”。
(2)秦汉时期中原文化的融入
秦汉时期因为风水学说的发展成熟,建筑布局与形制都受到风水的影响,并且形成一定的选址布局规则,在合院式木屋上表现的尤其突出特别是较大型的合院建筑群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发掘的云阳旧县遗址的群落布局我们不难看出这点。而中原盛行的这种合院建筑趋势也深刻的影响了川渝地区,由于李冰父子治理岷江水患的成功促使成都平原地区经济稳步发展,生产力提高,物质生活富足,洪水肆虐的现象减少,良好的水利疏通工程使得潮湿的地面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而中原文化与川渝文化的不断交流渗透促使合院式木屋在川渝地区生根发芽,使得干栏木屋的主导地位逐渐下降,人们更多的选择了具有院落空间的中原合院式木屋。这点可以在四川考古发现的许多汉代的画像砖和石还有陶楼明器上看出,不仅在布局上采用中原的合院式木屋布局,在建筑单体的结构样式、外在形象、细部装饰装修都留下了中原木屋的影子。在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砖生动的描绘了当时的建筑形式已经采用了中原木构抬梁的做法只是建筑底层仍旧架空,甚至有的建筑还运用了中原建筑常用的斗拱形态,但是只是对样式进行模仿并不涉及建筑等级的问题,此外还可以从壁画中看出四合院式木屋形制基本与中原地区一致,都是用院墙来围合建筑形成院落空间,并且通过建筑与墙体的不同布置方式来进行主次建筑与院落的划分,多个建筑之间以走廊连接,这里不得不说的是从资料来看,已经出现抬梁与穿斗共同使用的房屋,既有川渝地区穿斗构架的特点同时还在厅堂空间处理上应用了抬梁式这种能够相对产生较大内部空间的结构方式,十分特别。川渝地区保存下来的秦汉时的建筑,当属四川雅安的高颐阙可见其对中原木构建筑的模仿,也足以证明中原建筑文化对川渝传统建筑的深远影响。
(3)唐宋时期持续稳定的发展
在唐宋时川渝地区社会比较安定,自然资源丰厚,生产力随着整体国力的提高也有着飞快的发展,到了宋代,虽然国家边境常有战事发生,时局动荡,但是对于川渝地区来说由于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并没有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这种情况使得川渝地区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经济数一数二的省份,同样由于中原文化的影响唐宋盛行的里坊制也在川渝地区广泛出现,并且结合街巷空间形成了商住结合的建筑模式,将商业经营与日常生活一体化,例如仍保留着唐宋时期城镇格局的四川南充阆中古城。此外宋代奉节白帝城遗址也已被确认为是目前川渝地区保存成果最好且功能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城址,从出土的精细的榫卯木构件与规模较大的建筑基础来看当时木屋发展已经达到历史顶峰。 由于唐宋时期的中原文化发展也达到历史鼎盛,尤其是在文学艺术方面出现了许多千古传奇的人物,这些文人墨客的思想间接的影响了广大群众,人们对美学意境的追求提高并随着经济条件逐渐提高,促使全国范围内木屋技艺的精湛化并形成了相应的规定做法。在这个过程中川渝木屋也逐渐成熟起来,不单单注重整体风格的简朴明朗,更对建筑细部装饰进行了大量的借鉴与应用,但是由于川渝潮湿多雨的气候特性使得现存木屋几乎为零,仅存宋代小木作精品的窦团山云岩寺的转轮藏但已经足可看到大木作水平技艺的高超。我们还可以从现存唐宋摩崖石刻中可以看出川渝木屋的发展在当时也已经相当成熟。如大足宝顶山西方净土经变图上所描绘的殿阁、楼台、飞廊相连的木屋群组多么的让人流连忘返并为之震撼。
(4)明清时期大移民的影响
明清两代是川渝建筑保存实物最多、最完整的时期,是多元文化融合期。在这个时期,川渝木屋在两个方面有较大的改变,并取得了瞩目的建筑成就。首先,外来人口的大量迁入使独特的川渝木屋与其他地域文化结合,形成多元包容的川渝地域文化;其次,由于川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拥有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使得水运贸易经济发展迅速,各地商贾云集形成典型的码头文化,外来人口以商业模式的迁入促进了商贸交流建筑的产生,大量的会馆建筑出现,由于这些商人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与文化水平也促使了会馆建筑向精美化发展,是川渝传统木屋作为公共建筑的主要建筑类型之一。同时与中原地区不同的是川渝地区的繁盛主要是由于商贸经济的发展,从而致使官式建筑并未在这里得到发展反而是民间木屋迎来了空前的发展壮大成
熟,并吸取中原建筑的优点将环境因素引入不断追求天人合一、自然山水的宗教建筑产生。如修建峭壁上的云阳张飞庙,建筑层层后退逐渐抬升根据地形地势设计,同时结合院落布局与山水自然环境的介入,形成独特的山水园林美景。再如清代的忠县石宝寨爬崖木屋,成都望江公园园林建筑等,此外中小型城镇的发展壮大促进了优秀民居木屋的发展和多样性,以部分村镇的单个院落为单位逐渐成为该地具有典型代表的民居木屋,如龚滩古镇的夏家院子,龙潭的吴家赵家谢家院子等。
综上,我们可以说明清时期的川渝木屋存世的较多,有寺庙、会馆、民居、园林等建筑形式。大量外地人(以南方人为主)的涌入使得南方的穿斗木构架重新成为建筑形式主导。商贸的发展各地商贾的云集产生了商业街模式,商住结合的居住生活模式广泛出现。同时合院式木屋经过长期的转化,更加适应了川渝地区,产生了独特的天井式院落布局,更加紧凑与适宜性更强。这说明了川渝建筑经过几个时期的多元融合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川渝木屋体系与地域特色。
(5)开埠前后到近现代的发展断层
开埠前后,随着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会馆等民间传统木屋形式日渐衰落,而西方文明代表的各种西方建筑逐步增多,随着殖民式建筑在数量和用途上的不断增加,其风格、形式开始吸收当地传统建筑的优点。但多数建筑并不采用木屋形式致使木屋逐渐退出建筑历史的舞台。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本土多元文化的融合,这个时期建筑结构由传统的砖木屋向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展,建筑的层数有所增加,在建筑风格上也出现了由殖民式向新古典式过渡的迹象。解放初期到70 年代末,其中在五十年代初期随着城市发展需要出现了对新的建筑空间的需求。良好的经济条件、大量的优秀人才汇集,使川渝地区在建国初期一个较短的时间内产生了一批有全国影响的优秀建筑作品。如重庆人民大礼堂等。此时期虽产生许多建筑佳作,但是对于木屋的发展来
看,却是一种缺失与消落。1980 年以来(地域性与多元化发展时期),这时的建筑创作特点,虽然在风格上有明显的国际现代主义建筑的造型因素,但功能紧凑合理,建筑风格朴素,追求建筑与环境、园林的协调,虽然部分作品已体现出将现代建筑设计原则与中国传统风格结合的趋向。但是仍然掩盖不过城市大量化的国际化建筑的产生而导致的城市风貌的可识别性差,而木屋在这一时期主要为川渝传统建筑遗存,极少修建。可见,川渝木屋的发展在近现代基本停滞,使得人们忽略了传统木屋的珍贵性导致了一大批木屋的损毁与消失,十分遗憾。
综上可见,巴蜀文化在川渝木屋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多次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造成了阶段发展的巴蜀文化,而正是在继承与保留上一时期成果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到建筑中才促使了最后较独特的建筑文化特征,从而逐渐形成具有川渝特色的木屋类型与体系并且充分的反映在建筑形态上,继而最终形成了地域特征明显、延续性较强且体系完整的川渝木屋体系。我们只有了解了川渝木屋发展的根本原因,才能更好的将这一多元、融合、独特的地域文化应用于川渝木屋创作之中。